这些湖泊滋润了那里的土壤,使得农民可以就近取水。
而北方呢?
湖泊非常少,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种田的难度。
所以,在北方发展农业,蓄水才是重中之重。
崇祯看完宋应星关于水渠的详细规划后,深以为意。
宋应星是个搞学究的工科男,口头表述能力不是很强,但是用笔写下来、画出来,却是非常在行的,非常清晰。
“徐爱卿看了吗?”
“回禀陛下,臣已经看过了。”
“徐爱卿觉得如何?”
“如果是这样,工部还需要再招募一批人,可能今年的预算要全额超标。”徐光启比较保守地说道,他这种搞科研搞学究的,也不是什么平时嘴巴上喜欢跑火车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无妨,朕以为可行,每一个州府必须有至少五个水库,这是合理的。”沉吟了一下,崇祯道,“这样来,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提升到最高,朕将这批人单独出来,设立一个水利局,直接归属到农务院,水利局做规划和设计。”
“朕再陈立一个大明兴建商社,与北京制造局一样,属于朝廷所有,挂在工部,这个商社(公司)专门组建民工,修建执行水渠,对了,从北京城到山海关的水泥路的民工也可以从这里面调,这样做统一管理、培训,效率会更高。”
其实这就是后世的建筑公司,大明道路三局?大明铁路二局?大明水利五局?
就是这么个概念,独立出来,重点管理,会更加专业。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就是崇祯写的《国富论》里的开篇:分工协作。
有了《国富论》这本书做基础,徐光启和宋应星等人都明白皇帝这样做的用意。
“陛下圣明如日月,臣等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