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宁安张家,建川柳家都与朝廷取得了联系,李洵并没有声张,而是让人继续盯着他们的动作。
“郡王,最近民间有些不利于您名声的言论。”
宣传营混迹市井,对此最为敏感。
“说什么了?”
李洵好奇道。
有人骂他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言论里透露出来的意图。
“他们说,您目无王法,抢掠民财,无皇命擅自脱离封地,不忠不孝,不配得到读书人的敬仰与效忠。”
这些话对李洵来说一点杀伤力都没有,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颇有兴味地问:
“民间怎么说?”
“黎民百姓说他们放屁,郡王对百姓好,谁不效忠郡王就是大奸大恶之徒!还说郡王根本没必要听命于昏庸的皇帝。”
“读书人们,确实有些对您有微词,说以后您要是想在秦川平原选人做官,他们绝不会去参加选拔。”
李洵听着这些,便明白这必然是朝廷或者当地望族士绅们的手段,无非就是想让他在秦川平原无人可用。
不过,这些人确实小看了他的人才储备与用人机制。
治理秦川平原,他本就没打算用本地人。
甚至可以说,以后都会采取异地聘官制度。
“无妨,秦川数郡的官员很快就会从肃城等地调拨,目前本就不必在此地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