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温度适宜,水质优良,而且还自带肥料,足以形成一整套完美的水田生态种养模式。
那就是——
“鱼塘?!”
走到景观花园旁边,七八个同学正在这边来往运土。
两片相连的池塘面积不算太大,大概在400平方米的样子,而且水深也就两米左右,用来做水田实验刚刚好。
沈未眨眨眼,怀疑道:“可是我们这样随意改造,a万一直接把鱼塘给ban了可怎么办?”
“给都给了,哪有拿回去的道理。”苏梓临说。
给予的完美水质和温度,理论上是专门提供给鱼塘的。
但是凭着dna里“有地就能用”的天赋技能,利用鱼塘的好水去种水稻,应该算是卡了个小bug。
反正这里有土也有水,明晃晃放在这里,为什么不能种水稻?
暂时把鱼们捞到一边的池塘里,一个个填土。
经过饲料这几天的投喂,它们的个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大,油光水滑,力量惊人。那只迫切想要变强的草鱼,现在已经有这个手掌那么长了。
而且为了方便投喂,提供给它们充足的锻炼机会,鱼塘的同学们更是在池塘中间用铁丝网立起了一个类似于排球网的护栏,将饲料全部塞在护栏的缝隙里。
池子底下的鱼想吃食,便会自己蹦上来,用鱼嘴把护栏上的草叶菜叶拽下来,神似打排球。
按照余巧曼的指导,首先要开挖环沟。
这一步不算复杂,因为是先用土把池塘填满再挖,所以就简单了很多。
紧挨田埂,在田内挖出一条宽18米左右,深13米左右的沟渠,然后用多余的泥土来适当加高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