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考试啊。
林隽神色坦然,拱手:“学生尽力一试。”
寿朋眯眼思考片刻,提笔书写,林隽殷勤的上前研墨。
一道时文: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1。
一道方略策:兵者,圣王不得已而用之者也。……历代之浴革古今之优劣,抑又有可指议者欤?2
待他写完,林隽自然的搬椅子在书桌前坐下,取了毛笔做题。
时文,即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这道题是截上题,出自《孟子·告子上》,林隽想了想,采用逆破破题“未尝有材“,他写道:生材者山之性也,毋以不材污山也。3
逆破则顺承:夫山有无材之时,而无不生材之性。
承题进一步阐述无材非山之本性。
他默默写文章,身姿端正,笔触丰筋。寿朋见他落笔流畅,似乎胸有丘壑,想必游学在外也未放松学习,摸着猫咪暗自点头。
这边林隽开始收结:观生材之难,则知育材之不易,其慎毋再寻斧斤焉,可。
写好后寿朋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看完后捋着胡子垂目沉思。
林隽没注意他,看向下一道题。
这道策问题目开篇就点明战争是君王迫不得已之下才会动用的手段,询问各朝军制改革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据林隽所知,文朝立国八十余载,已经走到一个王朝的中期。内部暂且安稳,外患却持续不断,南有倭寇,北有外族需要抵御。
寿朋先生虽然辞官,却也关注军事,心怀天下啊。
林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制天下以威,故治世不可以去兵也。驭天下以势,故盛世不可以忘备也。4
治理天下绝对离不开军队。
兵法自不必说,林隽主要针对太平盛世的养兵练兵之道,结合现代军队训练的方法做出自己的见解,军制上提出海军的重要性,说明“兵无法,兵不精,则无以威示四夷,而震肃八纮矣”。
最后再总结‘兵法’‘兵制’‘将领’的缺一不可,这道题便答完了。
相较于时文,林隽在策问上更有心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寿朋接过去看了半晌,微微蹙起眉头,沉思片刻后捋着胡子点头评价道:“条达详明,典雅敷畅。”
这是夸奖吧?
林隽露出个腼腆的笑容,大胆发问:“先生,我那篇时文写得如何?”
寿朋对上他自信的眼神,略显无语,哼了一声,吐出两个字:“质朴。”
林隽:“……先生说话还挺好听,哈哈。”就是普通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