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这截木头看,还真是好东西,你看这上面的木疤节,俗称‘鬼脸’,很多收藏者啊,就是追求这个东西,这截木头上就有三个‘鬼脸’,只可惜,唉,”余教授叹了口气,“黄花梨资源大约在清乾隆以后开始变少,枯竭,所以那之后多用来雕刻小型装饰品,这么件家具上拆出来的器物,我经过分析可以确定是明代或者清早期的,可惜只有一截木头,否则的话根据家具式样和造型,就可以推断出具体年代了。”
夏原看向姜小榆,姜小榆依旧没说话,只对余教授点了点头。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余教授又说道,“你们要是能找到这家具原样最好了。”
“找不到了,”姜小榆声音不大,却很清晰,“美国的同学开玩笑送我的,他以为就是来自中国的一块烂木头,他家老人年轻时的中国朋友送的一个旧木柜,估计现在早就没了。”
余教授摇了摇头,“可惜了,早些年黄花梨被炒热的时候,大家都在疯找,很多人就是来海外找,因为很多早期华侨在民国的时候,甚至清朝时移民海外,带了些家具出来,其中就有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
夏原讪笑:“余教授,我们回去再跟那个美国同学问问,要是有什么新发现再告诉您,这样行吧?”
“对对,你们最好问问,万一呢?”余教授点点头,“不过要是找着家具,出手也需要很多文件资料,要是想运回国内就更麻烦,海关手续就要办几个月,还得证明这东西是你的,所以你们要是找到家具,得想办法搞证明。”
“这个怎么证明?”姜小榆问。
“要是购买的,起码有票据吧?赠送的呢要写赠送证明书,要是家里传下来的,最好有些老照片什么的,但具体要求你们得咨询相关部门了。”
两人想了一下,夏原先反应过来,“那行,真是麻烦余教授了,”又转向姜小榆,“我就说余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吧,我们这趟来真是受益匪浅!”
余教授被捧得也开心,“我这就是个兴趣,谈不上什么专家。”
两人又客套一番,这才离开了余教授家。
夏原刚走到楼下就忍不住问道:“你真不打算请余教授好好看看那床啊?说不定值个几千万呢?”
“他不是说了确定是明清期间的海黄吗?我不想太多人知道。”姜小榆拧着眉。
“你吧,真是小心,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处理?不然我们先吃个午饭?我都饿了。”
姜小榆沉默着,她心里的疑问和顾虑要比夏原多,也隐隐感觉不安,好像并没有天上砸下个大馅饼的快乐,相对而言,夏原要开心得多,他指着一家炸鸡店,“吃这个吧?诶,我说,等你发了,可要好好请我一顿吧?”想想又改口,“不行不行,请顿饭太便宜你了,怎么也要送我个大件儿,”他转头见姜小榆只跟着自己走,帽檐下的脸看不清,就去捉弄她,“我说,怎么感觉我比你这个当事人还积极呢?”
“夏原,”姜小榆抬起脸,“吃完饭我要办三件事:第一,去找那家二手家居店补开个发.票,第二,租个仓库把床先存那儿,第三,把我家的门锁换了。”
c城河左岸的这片街区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画廊和艺术中心,j&l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入口在熙来攘往的哥特西街一楼,相毗邻的是fendicasa家具店,j&l入口虽在一楼,但走进去不过是一部升降梯,进了升降梯后没有2、3、4楼的按钮,而是从1直接跳到5楼。
到了五楼,电梯门一打开,来人就已身处一个小型画廊的中心。j&l虽然不卖画,但也在工作室中设了一间展示画作的小画廊,用来展出正在运营或者将要运营项目的作品,与传统画廊不同的是,这里的展出都是以电子形式,墙上挂的不是纸质画,而是屏幕。
而这个小型画廊的后面,才是j&l真正的战场。
此时洪珊忙碌的身影就在这小画廊的毛玻璃门后不停闪现,推开门,洪珊的声音不由分说地跳进耳朵里:“阿ben,那个创意赶紧发到我邮箱里,寻姐下午回来后就要看。”
话音刚落,阿ben盯着被推开的毛玻璃发呆,洪珊一转身,“寻姐,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