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向东而生,向西而亡。
故此。
大夏民国疆域之内,有两条断头龙,和三条干龙。
一条断头龙从昆仑山出发,向夷播海方向逶迤,称作西断头龙;一条断头龙则向乌梁海方向奔驰,称作北断头龙。
这两条断头龙乃是西去之龙,主导死亡——故此大夏历史上,游牧民族多从西北侵入。
而另外三条干龙,都是东去之龙,主导繁衍生息。
一条干龙从昆仑山出发,行走于黄河之北。经过祁连、太行山脉,一路奔行到三韩半岛入海,再从波涛中冲入扶桑之地,称为北干龙。
一条干龙,行走于江河之间,横穿中原大地,经过秦岭、大巴诸山,散入江、河、淮、济四渎,再入海隐伏,称为中干龙。
还有一条干龙,行走于横断山脉与天府之国,散入武陵之后分为数支,最终龙首吞吐润金陵,龙爪入海抓琉球,称为南干龙。
这三条干龙当中。
北干龙最长、最凝聚,所以大夏历史上,王朝多为北伐南而一统。
中干龙最短、最分散,所以中原人杰地灵,滋养了大夏文明。
南干龙虽然长、却分散、还有断裂,所以大夏历史上,南伐北而一统的王朝少。
“玉斗山脉就是南干龙的分支,并且属于已经截断的分支,虽然也有龙脉气运,但先天不足,气运自然浅薄。”
任琼丹略懂风水,她将涂山孑的话,加以润色,让池桥松明白了大夏民国的龙脉来布局。
正所谓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