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应诗歌文章描写的地点,年代都标注出来。
然后再与历史上旱灾发生的时间一一对应。
竟然有七成以上的旱灾都能找到环境被破坏的佐证。
城静枫也深感这些人的博闻强识,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寻常人若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那可真的是一点也不简单。
饱览群书,心中有物,有足够的逻辑,还有勇气有胆识有自信,才敢将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公之于众。
世间从不缺乏能人和天才。
在第三期关于环保的报纸发行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人出来辩论,佐证,将报纸上带起来的对环保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报纸的权威建立起来之后,城静枫头一次尝试用报纸引领民意,效果就出奇的好。
在民间的讨论声和热情达到高峰的时候,城静枫也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
有引导百姓去主动爱护环境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归于各地的官员。
要求对境内百年以上的大树做出统计和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每年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监控乱砍伐树木的情况,必须做相应的补种等等。
并且将环境治理情况,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额外加分项。
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起码在短时间内,环境不会再继续恶化下去,至于改善,还是要一步步慢慢才能看见效果。
全国上下都开始了环境的治理,官府在其中出的力占了大头,百姓们自发的维护和保持,也加速了治理环境的进程。
环境的改变一时看不见成果,但是在大家沉浸于报纸带来的热度,都将目光和讨论放到环境治理上的时候。
各个城池全力铺设的铁轨,已经进入了收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