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但对邓智林这种小人物来说,想要做成一件事还没有任何危险,就得每走一步都要谨慎小心。对他来说,这样的事就难得多了。

关开涵第二天向山长告了假,带上小凡,便去乡间了。似乎是出去闲逛,其实是租了驴车,往孙家村的方向去了。

带了画板,去写生。中午的时候进了孙家村的村口要讨口水喝,也带了米,想要劳烦人家做点饭,他好与书童和驴车夫充个饥。

守门的是几个老人,有老婆婆也有老汉。

有人警惕,也有人好心,就有两个老婆婆劝其它人道:“这般清俊的年轻后生,又是读书人,用不着这样,也不叫他们去村里,就在咱这厨锅里煮上就是了,无非是费点柴。”其它人也就不多话了。

守门入口的这个要道这里盖了屋棚,还有厨房,以及睡的火炕啥的,估计是白天老人家值班守路,晚上就是村里青年或是壮年男子来守夜的,冬天也暖和些,可以烧火和煮点东西吃。

关开涵看这屋后头还码了柴,想是村里人轮流打来的。

关开涵和小凡吃了饭,还借锅烧了水,与婆婆说这附近的风景啥的。

老人们见他们并没有提窑厂的事,也就没那么警惕了,反而告诉了他附近有哪些山花在这个时节开的,然后又问关开涵县里的物价,菜价啊,猪肉多少一斤啊之类的。

猪肉的价格是所有平民都关心的东西。

为免起疑,关开涵也没有留很久,吃过喝过,也就坐上驴车往有秋季的花茶花开放的地方寻去了。

一直到傍晚才回来,对邓智林道:“我将孙家村附近的地方也看了看,的确没什么人家,到处是山,除了要道,没地方能进村。不是村里人或是村里亲戚,进不去。”

他就说了在村口的事情。

也就是说,虽有警惕和防备,便不至于到草木皆兵的地步。怎么说呢,小老百姓对有生财的道道守的确实是紧。也天生会有警惕,但窑里就烧石头,土啊啥的,毕竟不是金矿银矿铁矿,若是这种要紧的,只怕村民也不可能守得住的。得有兵才能守得住。

可是,窑厂是要紧,但村民守的紧,就算有些人打主意,想分点羹,也不至于花这么大的力气,毕竟利益也没那么大,分不到好处吃也就算了!

但是村民还是要守的,若不守,什么沾亲带故的都进去瞅两眼,那哪儿行?!

邓智林想明白了,笑道:“村民们这个心就很好,怪不得这孙家村就靠着这个厂活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