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打开杨宇平发过来的13万条实用性技术清单,简略浏览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星气候控制技术。
“行星气候控制,这个指的是什么?”方源一下子没有理解这项技术的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通过轨道折射镜和遮蔽装置系统,影响行星的气候,让行星更加宜居。这项实用性技术,可以配合轨道太阳能收集技术使用……”
杨宇平用一般人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总之这13万种实用性技术,都和人类文明的技术发展有关,而且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像行星气候控制系统,这项科技,我们自己应该也能研究出来吧?”方源觉得这项科技的难度并不高。
“是的,以人类现在的能力,确实可以研究出来。但是,想要实现的话,需要至少一百名科学家,三十艘工程舰,连续工作十年,并且技术还需要不断的改进,所需的资金总量很大,然而这项解决方案,在高等文明那里,可能就跟我们制作一盒火柴那么简单。”杨宇平解释道。
方源点头表示理解。
杨宇平列出的这13万条实用性技术清单,其中蕴含的科技,或许都不是超时代科技,但行到研究出来,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果可以通过购买获得,自然就简单得多。
而且,这13万条实用性技术之间,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并且,碳基联盟并不能解决全部的13万条实用性技术,大概只能解决其中的四分之一。
因此,这些需要解决的实用科技,就像一幅迈向恒星文明的拼图。
通过向碳基联盟购买,可以填上其中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就需要人类自己慢慢填补。
解释完这13万条实用性技术的意义之后,杨宇平又补充道:“不过,这个购买方案,也有一个弊端。”
“什么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