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不理事,朝堂上臣子各为其政,党|派纷争便出来了。臣子们办事思虑的不仅是大鄞百姓,还要考虑各方主官是否高兴,有没有触及他们利益,自然无法尽心。
长此以往,大鄞早就成了筛子,处处漏洞,除了养出几家势大的权臣外,越来越乱。
宣国公府的公爵位在开国时就有了,世袭罔替,代代手握兵权,根系深扎洛阳城,姻亲连起来朝堂上有概半都是亲戚。任他再忠,这样的局势下也很难不生出别的心思,何况眼下各地起义也愈发多了,打的都是“除昏君”的口号,想要取而代之的人数不胜数。
作为朝堂话事人之一,宣国公等人当然知道大部分惹起民怨的事都不能怪皇帝,可百姓不知啊。再者,身为上者没有御下的能力,本就是罪。
这样看来,宣国公若是逼宫谋反,也不是那么令人震惊了。
唯一叫人不解的,大概就是众人都在观望的关头,他竟敢冒着被天下人骂篡逆的罪名,明目张胆地起事了。
身份使然,奶娘听过的这些,作为备受帝后宠爱的明月郡主却丝毫不知,扶姣本身也不大关注政事,她和皇帝舅舅待在一块儿时,基本不会见到朝官,根本无从知悉其中微妙。
所以这时候乍听到这话,扶姣还当盼儿在说笑话,慢慢的见奶娘和盼儿俱是神色惶惶,便也不由认真起来,“怎么回事?”
奶娘忍着惊惧,把曾经听过的话儿三言两语道了出来,其实在帝后给扶姣赐下宣国公世子的婚事时,就有人道这是皇帝自觉大权旁落,有意用明月郡主拉拢宣国公。
后面这话儿自是不会说的,奶娘道:“眼下局势未明,事实如何也都是婢等猜测,继续留在国公府肯定不妥,我们不如先出去找地方藏好,再不济,李侍卫定会带人来救小娘子的。”
话落没几息,夜色中遥遥传来一声,“郡主想去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