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的考核中,均摘星一开始是没暴露这个弱点的,因为一开始在舰队轰炸下,地面指挥官无法集结大规模部队进行高强度交战。
先前均摘星对外太空的反击体系规模浩大。但大量工作量都是能经过提前计算后设定好的。雷达锁定,还有激光反击都是自动化,太空要比地面环境简单多了,由人工智能承担任务执行,这考验指挥官中期战役规划,对短期指挥要求并不高,
但是随着天空的轨道轰炸威胁不复存在,且龙牙希娜也没能力为均摘星提供地面火力支援后。
对抗模式变了!
西达利特在考核第一场吃过亏后,学模学样地将生产简易化,快速拉出了河内舰炮、还有四个坦克团、六个空中编队,开始在平原上突袭。——呵呵,天道好轮回。
这兵团规模大,就是具有优势,火力数量有对面均摘星部队的十数倍,在连续突破了均摘星六层防御后,这场战斗中他打出了一比三的战损比。均摘星阻碍他这一波进攻的时候损失了三倍的兵力。
但是这也就是他在考核中最后亮眼的表现了。
他这一波进攻锋芒到达尽头后,由于大规模进攻需要大量的后勤,需要庞大的空军调度。而这一切让大规模进攻有准备间隔。
均摘星立刻调整战略,用空间换取时间,让出了大量的空间稀释了部队,
西达利特的兵团在空间上稀释后,对地盘的控制力减少,发生大规模交战的概率降低,小规模交战的次数变多。——这是判断己方在正规会战难以占到便宜后的成功决策。
因此又进入了均摘星的进攻节奏。
均摘星发起了二十多次小规模的进攻,分别针对交通线、港口,以及一股股支援的援兵进行了截击。每一个小规模进攻,都是一百五十个单位左右。相当于加强连级别的进攻。
如果用地图来显示,代表均摘星兵团的箭头已经变成多个小箭头,频繁地进行战斗,交战的胜率比例是15:1。
这种规模小的战役明显是均摘星占据优势。
这个级别冲突下,均摘星指挥部队冲锋,火力的衔接程度,直接达到了圣枪学院第一等的水平。西达利特没有两倍的兵力和火力,没办法挡住均摘星的冲锋。一一苏天基见此,露出惋惜之色。
所以尽管在大规模交战体系中落入下风,在数量更大的小规模战斗中,均摘星并不吃亏,而小规模突袭战打多了,对手也就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会战了。
均摘星在考核中占据了生产优势,生产力是西达利特、以及另一个对手塔视安生产力的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