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三年一次,书院对这事自然上心极了,早早定了个日子为学子们送行。

来书院的学子大多都是考上了秀才的,直接去参加京城的乡试便是,但少数如同梁乐、冯远之类的学子,他们并无秀才功名傍身,还需得从府试或是院试开始才行。

府试在四月底便举行,这类学子便没有时间等书院的践行礼,只好径自离开书院。梁乐总归不被这些考试牵绊,她跟着李轲的考试日子便是,于是也待到了现在。

已经入夏,今日日头不算太烈,日光倾泻下来,暖意洒在学子们的身上。

他们站在初来书院,举行入学礼的地方。

当时秋意正浓,还有初初盛开、飘散在空中的桂花香。此时桂花已落,却能听见鸟语蝉鸣,一起为他们送行。

寒来暑往,暮去朝来。不说那些已经在书院里待了三年的学子,便是仅仅在这儿待了不过一年的梁乐,也仿若已经于此地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不论是清晨学堂内的朗朗书声,或是夜深人静时的挑灯夜读,都深深烙在她的记忆里,是她年少时的珍贵过往、难忘回忆。

入学之时,仅仅有龚夫子带领着他们,那时亦仅仅二十来位学子。

此时这儿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书院所有夫子,包括山长也立于前方,他们的面前是即将进京赴考的五十二位学子。里面有些人是梁乐日日相对的同窗,也有她仅有几面之缘的学子,但无论如何,如今他们都被冠以“白阳书院学子”的名号了。

白夫子今日仍穿着他最常穿的那件宽袖长袍,挥洒间如春秋战国时的儒生,以笔为刀,为这些他教导过的学子们指引方向。

如他原先承诺的一般,他带来了那传说中二十年的状元红,斟于每位学子的酒杯之中,不算太多,只小小一口,却仿佛满腔豪情壮志付于其中。

“诸位,今日你等便要赴京。为师并未教过你等多少文章策论,但这杯中酒饮尽,还望尔等切莫忘却今日,忘却书院,忘却入学时的报国志向!

“功不唐捐,尔等寒窗苦读,定能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