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页

哪怕除了他们之外,另外可还有三成的“士族子弟”,也混杂在楚国考生之中,但面对这“三成”,他们大多也只是会羡慕、也会去恭维,但是……平民面对官家的拘谨,却少了许多。

无论是知州的儿子,还是织布工的儿子,坐在一个考场里,家庭之间,固然从地位、到收入,都相差悬殊,只要考试没有结束,就谁也不知道,以这场考试而言,谁的分数更高。

不过如果知州的儿子,因为自己的爹,知得是州,别人的爹,织得是布,所以有小觑之心的话,可以确信他的楚学不合格……

而且既然考得是楚学、文论、算数以及名辩四科,这些民间的“野路子”,其实也令士族子弟们很有压力,尤其是相互“试探”过之后!

毕竟这些“野路子”,大多都是县学出身——原本大家觉得,县学教的都是大路货的,然而现在忽然有些反应过来,“县学”的师资力量和底蕴,固然没有那些大世家深厚,但在书籍方面是足够的。

更重要的是,人家天生为学考拿分而生……尤其是两年前开始,各地陆续统一了教材之后!

县学出身的学员,平时真的有一半的精力,分到了算数,名辩,而且在文论方面,县学从教学之初,就秉持新学为儒家正宗,并且在名辩环节,会学到一些其他流派的经典解读。

名辩,也就是逻辑学——从科目上看就知道,从教学的一开始,就带有批判意味,有种教你怎么用我大楚的新学正论,去“杠”这些腐朽旧论的意味在其中。

四科中最基础的,肯定便是楚学……

曾经在楚国民间,也被广泛称为白学,白图也是见民意浩大,于是想了个好主意,不再一味的强调“白学”的名字,而是将概念更换为——“白学”中符合时代需求的部分,以及其他包括新学在内的流派,接受白学改造后,作为白学的补充,统称为“楚学”!

一来是将“白学”和“楚学”的概念分开,二来……也是强调白学的时代局限性,间接的认可后世补丁,唯一树立为永恒核心的只有一条——仁者爱人。

必须以“人”,作为一切发展、一切律条、一切革新的受益中心,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为楚学添砖加瓦。

楚学作为学考科目时,也不会很难,就是将县学教材上的知识点背牢,还有些结合名辩思维的逻辑分析题要做……

这方面只要不是太偷懒,无论是县学出身、还是家学出身,都不会太差。

不过在文论方面,还有名辩方面,依旧是士族子弟更具优势,毕竟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领先太多,普通家庭出身的考生,平时对经义的阅读量严重不够,在县学多是学习选段。

虽然突击过阅读理解,但依旧很难及士族子弟全面。

纵使县学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不过……终究没法在人家的强项上,超过士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