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页

实际他内心同样激动,以前小麦极限似乎是三石,但到大田里只有一石多点,现在变成了六石,是否到大田里能变成三石。若是如此,再加上一季高梁或者豆子,那么会变成近四石,整个北方产量会翻上一番。

宋九茫然答道:“不知道。”

这个产量算是可以了,但也不算是高,记得后世若是水肥充足,小麦普通亩产是在七百来斤,比现在产量还是高得多,甚至有的高产田能达到亩产七百多公斤。然而化肥农药与种子差得太远,不大好相比。

其他大臣也在遥想,宋九知道七百多斤,可他们不知道,一个个想到难道它还能提高?

宋九开始说正事,道:“陛下,臣有两件事禀明。”

“说吧。”

“臣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农书,望陛下赐于各州县。”宋九一挥手,学子送上来一套厚厚的书籍。这就是广设农场学子根据据前人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以及宋九灌输的一些理论,得到的农业技术书籍。一共是厚厚的五十册,两千多页,近三百万字,四千多幅插图,涉及到陕西京东西河东荆湖两广巴蜀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畜牧渔蔬瓜果的种植养殖技术。

它是第一版,后面还可能会出现第二版第三版,也要在以后增加江南与吴越福建的篇章。

从撰写到出版的费用宋九能掏得起,不过出版了,大家都忽视了,还是等于零,就象齐民要术,那么多先进技术,有几个官员知道?它出现了多少年,五百年!

宋九想得激进。

赵匡胤时还在统一天下,到赵匡义手中才能算得上真正治理天下,务农桑乃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唐朝不大注意,到了宋朝很多人注意到这本书,私人不得刊刻,只有官刊,非朝廷人不可得。实际就是唐朝时也受它影响,出现了一些农书。

而且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做太守时所写的农书,人力有限,认识有限,财力有限,篇幅过于简略,也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但这套书籍几乎将齐民要术的所有短板一一补上。

甚至以后大多数官员都是读经义书呆子上位的,朝廷重农桑,他们也重农桑,可不懂,于是只成了口号,有了这套书,打开书本翻一翻,什么都会种了,什么都会养了。三百多万字,虽是浅显的半文半白,也相当于后世的白话文一千多万以上的字,与大部头史书资治通鉴字数相当。涉及到多少内容?甚至都图文并茂地写了一些水利知识,包括各种治河修围筑堰方面的学问,一一记录其中。更不要说养鸡鸭鹅鱼牛马羊猪之类的学问。

赵匡胤一一翻看,又将它递传下去。

赵匡义忽然在边上问道:“契丹与大理得到它可有用否?”

“二大王,书中有许多就是北方与南方的种植养殖业,无论大理或交趾,以及西方的吐蕃,北方的契丹高丽,得之肯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