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页

“也有在社会上混几年的,然后回来结婚生孩子,家里看看能不能找个什么工作,听说有些男生比较占优势,能去给单位开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到最后其实心情都不太好,她们很迷茫,她们也很难看到未来的路。

占凉从十多年之后回来,知道在后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信息决定一切”,不说她这种假孩子掌握的信息量,就说重生前同年龄的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知道的也要远超这些孩子。

她读初中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考不上高中该怎么办的问题,因为身边有前辈已经走出了很多种路,有出国的有下海做生意的还有创业的,那段时间还特别流行什么“少年股神”,说什么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从小看k线图,然后买什么涨什么特别厉害。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少年黑客啊,少年舞王之类的,总之占凉赶上了未成年人选秀、青春梦想最热潮的那一段时间,比起信息量太少的迷茫,大家差不多都是在纠结自己该选什么路。

这种信息差,大概就是有些孩子可能除了清华北大之外,都没有听过其他学校的名字,但是,有些孩子已经在开始思索到底是上清华还是读北大呢?

当然,实力过硬也是可破这种信息差壁垒的,有靠一身本领从偏远地方考到国内最好大学的例子,也有享受着最好的物质条件却不成才的荒唐少年,可占凉知道,前者太难太难了,后者却还有其他机会可以选。

在占凉看来,她身边这些同学的困境主要有两个,一是地方太小师资力量有限,老师对中考的把握可能也没有吃透,经验不足以及授课水平不太高,导致从教的这一个环节就让学生们被其他考生远甩在身后。

二是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信息过于闭塞,有的时候一条路走不通就只能被迫放弃,然后选择回家重复父辈的生活,辛苦劳累把希望再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虽然占凉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满脸懵圈的被打包送到田地里摘棉花了,但是,这短暂的时间里,占凉已经遇到过两次老师回答不上来学生的问题,然后当场卡壳,回头怎么研究参考答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事情了。

赵老师是新疆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已经在初中部算是学历前列的老师了,有很多教语文或生物的老师,其实都是专科生,学了一些师范的课程之后就来教书了。

这倒不是指责学校或是责备老师,只是受限于条件,学生也只能争取这样的师资条件了,校领导这些年也努力在争取教师待遇,希望学历更高、见识更广的老师来学校任教,可是八零团地方太小了,根本争不过附近的洲市,很多刚毕业的老师也不愿意来这么偏僻的地方。

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的年代,八零团也没有什么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初中生们可能连课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半懂不懂,更别说在同一起跑线上和整个自治州甚至整个省的考生竞争高中名额了。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乎太多的事情了,想改变起来也很难。

其次,就是八零团和坎坎村都太远了太偏僻了,除了贯穿其中的一条国道,没有火车站也没有其他道路了,再往西走几个类似的地方就是边境线,周围根本没有强有力的大城市带一带这里的人。

奎屯和石河子算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市,可是想从八零团和坎坎村去这两个地方,也需要四个小时以上的汽车,还是每天就那么一趟,偶尔人少了还不发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