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这样没错了。
自古以来文人最推崇的载体是诗,然后是词、赋、曲……
小说得垫底。
传统小说地位就不高,更别说应千云这种接近白话文的新小说。
刚出现的时候,那个叫轰动啊。
所有的读书人都在抵制。
看了两行就把书一摔。
无法接受这种载体。
说它低贱,庸俗,不堪入目,难登大雅之堂。
也就是应千云。
不图钱,不图名,就图自己高兴。
保护作者,培养说书人,直接绕过这些读书人,在群众中传播故事。
质量过硬的故事,成功形成了风潮。
等这些自视甚高的读书人发现自己反而成了文化舆论中out的那个。
这脸也就逐渐拉下来了。
再加上一些不拘泥条框的名士的站台。
应千云的书店才算是开得起来。否则还是得流动贩卖。
应千云早就习惯了文人嘴里明明喜欢偏偏要骂的“傲娇”了。
应千云也没和他们对喷的意思。
哪怕把对方喷服了又如何?
人家多半是要考科举的。
遵守圈内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要理解嘛。
“当不起请教二字,鄙人唯一参与的,那也就是那本小小的作品。《大理寺》确实是缺乏文采,没有什么深刻寓意,不警示君王,不嘲讽天下,文不载道,上不得庙堂,入不了孔庙。”
对面的几位直接表情扭曲。
估计是没见过应千云这么先自黑的。
“这是先生的作品,先生怎么能……”
“《大理寺》以及庆云书局出版的所有新小说,不会因为作者之一都这么贬低它,有任何的动摇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