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除旧迎新(二合一)

元安接过信匆匆出门,书房中便只剩下了卫辰一人。

在这临近年节的喜庆日子里,听着院外远远传来的鞭炮声,卫辰忽然感到一阵难言的孤独,不由暗自感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诚不欺我。

一个人枯坐半晌后,卫辰终于稍稍振作起精神,决定去陈俊那里坐一坐。

陈俊与卫辰同是宥阳人,又都是孤身一人在禹州为官,两人的遭遇颇有同病相怜之处,倒是正好可以互相慰藉。

然而,当卫辰乘上马车、提着好酒到新郑县衙,准备与老友不醉不归之时,却被告知陈俊并不在此,而是去了乡下的义学讲课。

卫辰闻言微微一愣,旋即哑然失笑。

陈俊昔日为县学生员时,就曾在盛氏义学任塾师,如今倒是重新操起了旧业。

这年节时候,想来陈俊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县衙里待得无聊,所以才宁愿跑到义学里和蒙童们待在一起吧……

一念及此,卫辰当下就吩咐县衙的人引路,带自己去陈俊所在的义学。

马车行驶了小半个时辰,停在了一座两进的旧院前。

卫辰走进前院时,屋檐上还滴着午后冰雪消融的水滴,隐隐能听到院中蒙童的琅琅读书声。

卫辰心底一动,推开门走入里院,但见院子里站着十几个市井百姓,身上都穿着布衣或者是短衫,安静地看着屋里的蒙童。

这一幕,不由令卫辰联想起前世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家长们。

屋子里掌上了灯,大概摆了二十几副桌椅,基本每个位置上都坐着一名蒙童。

一位先生正手拿戒尺在蒙童间来回走动,一丝不苟地听着他们背书。

这先生自然就是卫辰要找的新郑知县,陈俊。

卫辰不想打扰陈俊上课,就和那些家长们一样静静地站在院子里。

恰好一旁两名百姓在低声说着闲话,似乎提到了卫青天三个字,卫辰不由提起了兴趣,侧耳仔细听去。

只听一名身穿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道:“这先生教得真好。三舅,咱娃在这学堂读书,要费不少钱吧,你倒是舍得!”

旁边另一名汉子道:“你刚从外地回来,不知道,这两年咱们坊里办了好几座义学,读书不仅不用交膏火钱,还免费给笔墨纸张哩!”

“不要钱,还有这种好事?”

“这都是托了卫青天的福啊!让咱娃在义学里识字算数,以后出来怎么都饿不着肚子了,说不定还能像卫青天一样当个好官呢!”

“这么说来,这卫青天还真是个为咱们老百姓办事的好官啊!”

“那还用说?卫青天在咱们禹州,那就是这个!你就听三舅一句劝,等过了年,把你家那小子也送到这里来,跟着先生好好学学本事!”

“成,都听三舅你的!”

两人商议既定,都是欢快地笑了起来,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希望。

却是没看见,一旁的卫辰满脸欣慰,眼底不觉已然微微湿润。

听着学堂里蒙童们的琅琅书声,看着身旁百姓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一刻,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卫辰,忽然就感觉自己那颗孤寂的心有了依托。

灯火之下,那位三舅一口一个卫青天地向外甥说着卫辰在禹州的光辉事迹,言语间极为恭敬。

他说得来了兴致,不小心嗓门大了一点儿,惊动了屋里的陈俊,陈俊轻咳一声,目光朝外看来,似是在怪他声音太大,吵到了学生背诵功课。

那位三舅被这目光一瞪,立即闭上了嘴巴,要多恭顺有多恭顺。

而这时,陈俊也注意到了他身旁的卫辰,不由轻咦一声。

卫辰笑着朝他挥了挥手,又指了指院外,陈俊当即会意点头。

于是卫辰也不再逗留,看了一眼屋子里认真读书的蒙童后,就转身大步离去。

身后传来了陈俊的声音深沉的声音:“尔等回去以后要将今日所教的功课全部背熟,一字不可背错,年后我会再来……”

卫辰闻言不由莞尔一笑,走出院门,上了马车。

没过多久,下课的蒙童陆陆续续地出来,各找各妈,各回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