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社集

故而入社之人,必须严格筛选,尤其眼下正值创社之初,人心未定,若是混进几个宵小之徒,败坏了社内风气,那这荆溪社也就难以长久了。”

“兴云所言有理。”

盛长柏第一个点头赞同道:“听闻苏南等地的文社,往往纠集士子议论政事,动辄聚众冲击官府,胁迫当地主官,此等行径,与谋逆何异?荆溪社绝不可重蹈覆辙。”

王尧臣笑道:“倒是我着相了,一心只想着赶紧把荆溪社做大做强,忘了创社的初衷,既如此,就照着兴云提出的社规来吧。”

社首和两位社副都点了头,有关社规之事很快就在荆溪社中达成了共识。

……

九月初九,重阳节,亦是荆溪社社集的日子。

这一日去,江宁七子一同登上江宁城外的栖霞山,来到了西麓的栖霞古寺。

陶大志早知会过寺中方丈,布置好了社集的场地,就在群峰间一处背阴的山坡之上。

除了荆溪社的七位元老之外,还有众多士子慕名而来,早早候在了此处,许多人手中都拿着一本《兴云文集。

这本文集是卫辰来江宁赴考之前,托齐衡替自己出的,上面不止有卫辰以前那些诗词文章,还有之后两年间所作的百来篇精挑细选出来的时文和古文。

乡试放榜之后,江宁城中的士子们得知了新科解元郎的名字,便争相去书肆购买新出的《兴云文集。

不过半日,各书肆库藏的近千册书籍便被抢购一空,不少还没买到的士子都因此捶胸顿足,恨自己来得太晚。

借着卫辰高中解元的东风,这本《兴云文集的售卖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今日能来参加社集的士子,一大半都是卫辰的拥趸,大家能借则借,不能借则互相传抄,基本已是人手一本《兴云文集。

卫辰七人一到,就受到士子们热烈的欢迎,简单的寒暄后,几个带头的士子便请卫辰登上临时搭起来的木台,给大家讲话。

卫辰登上高台,往下一看,只见山坡上乌压压地坐满了听讲之人,有的自带蒲团,有的干脆就席地而坐,保守估计,也得有个五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