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沈清直被杨逸用一篇墓志铭收买,在这次禅位事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彻底成了杨逸的心腹之一。

几人坐在舱中,对悠悠汴河水对酌闲聊,聊着聊着又聊到了治河一事上,因为当初裁军的初衷就是为了节省巨大的军费开支,用于国计民生,而治河就是首要之务,重中之重。

黄河下游是大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王安石当政时,治理黄河还有模有样,而到了元祐年间,司马光把政新废了,国家财赋也枯竭了,根本无力治理黄河;

十年间黄河年年泛滥成灾,给大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闹水灾之后,朝廷又大量从难民中募兵,使得军队人数也迅速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军费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绍圣元年,李清臣出的那道科举考道中就提到:黄河改道了,是向东导回还是顺它北去,争论不出个结果,搞得年年水灾泛滥。

李清臣说的是事实,元祐年间在治河方面可以说毫无进展,年年争,蜀、洛、朔三党争得屁滚尿流,就是争不出个结果来,治河也成了停留在朝堂上的闹剧。

新党执政了,也用治河一事攻击过旧党,若是新党在治河上也是毫无建树,那岂不是和旧党一个屁样?

今年裁去了二十一万禁军,明年的军费开支,就至少能省下一千五百万贯,这便可以作为治河的启动资金了。

想起沈括在治河方面也很有研究,在王安石当政时期,治理汴河的工程便是由沈括主持的,于是杨逸问道:“沈兄,令先尊学究天人,在治河方面也多有建树,想必沈兄家学渊源,在治河方面也一定有自己的一翻见解吧?”

沈清直谦逊地答道:“不敢,先父虽然有所涉猎,但在下所学不及先父万一,淡不上什么见解,不过上次听覃兄提到,杨大人说治河便是河沙,水流缓则泥沙容易沉积,对此在下深以为然;

如今黄河分为几股,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元祐年间年年发生水患,进一步证明了这个道理。

王莽之时,张戎就曾提出,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积泥沙的见解;杨大人之见与张戎之见暗合,极有见地;

下官细细想来,要想黄河长治久安,必须结束任其北流之势,使之汇成一股,尽量让其以最近路径、最急之势入海,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听了沈清直这翻话,杨逸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沈清直这翻话说到他心里去了,虽然他对治河没有多少研究,但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

在这个时代,在不可能建造拦洪大坝调节洪锋的情况下,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不失为最理想的办法;

因为治河的重点就是治沙,若真能达到以水攻沙效果,虽然不可能保证黄河千年不溃,但至少不至于象如今一样年年水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