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页

而其中占据了半数达三万之数的乌兹别克籍官兵就成为了乌兹别克人民军的骨干,拜塔夫做为科克切塔夫起义的首要领导人,更是一回国就被公推为乌兹别克人民军总参谋长,获临时制定的最高军衔上将衔,也成为事实上的军方最高领导人,手握军权,堪称站上了人生辉煌顶点。

而拜塔夫等人受到重用,也在中亚掀起了一股中亚士兵反抗高潮,从此在中亚战场上,苏军当中的中亚籍士兵多有战场起义和逃跑加入各国人民军的情况发生。也导致沙波什尼科夫深受其扰,最终不得不开始将矛盾表面化,公然将中亚籍士兵解除武器,集中看管,但中亚苏军当中的主力中亚方面军中亚籍官兵占到了十之二三,这样一来,不但导致了中亚方面军的兵力在征兵后达到八十万高峰后骤降到了不足六十万,也导致看管这些士兵占用了不下十万的有生力量。

而集中看管起来的士兵当中还不时冒起各种反抗运动和集中逃跑事件,让中亚方面军司令阿纳帕先科也烦不胜烦。

就像这次的马尔吉兰战役,拜塔夫率领四万乌兹别克人民军攻打马尔吉兰的十万苏军,但还没有等到支援他们的中国第八方面军的两个师部队,马尔吉兰却突然发生战场暴乱,因为马尔吉兰就关押着多达三万中亚籍士兵,当战争爆发后,为防意外,马尔吉兹苏军的指挥官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处决这三万中亚籍士兵,却未料引发暴乱,最终从里到外,整个马尔吉兰乱成一团,被拜塔夫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虽然马尔吉兰因此成为废墟,但却成就了中亚国家自己的军队以少胜多的辉煌大胜。

这一战堪称辉煌的原因不只是消灭了多达五万苏军俘虏一万余苏军这么简单,还因为这一战后,拜塔夫的军队不但没有越打越少,反而越打越多,战役结束,拜塔夫手里的四万军队一下子激增到了七万余人。要知道新加入的三万大军可是原中亚方面军的主力大军。

不算归入中亚(联军)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的中亚民族联军,拥有七万人之多的乌兹别克人民军也一跃成为了中亚五国当中兵力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完成一些战略性任务的实力。

而拜塔夫自然也水涨船高,不但有了名,也有了利,权势自然也进一步高涨,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他终究不是克孜勒奥尔达的首义功臣,所以在政治上他的地位并不算太高,虽然他做为军方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成为了乌兹别克独立阵线中央九大常委之一,但除了军事上,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政治上的话语权完全掌控在那些克孜勒奥尔达起义功臣手上。

而由科克切塔夫起义功臣控制的军方,也并不完全占据优势,虽然科克切塔夫起义的官兵是各国人民军骨干,但军官人数占优的却是克孜勒奥尔达起义功臣,何况在中亚民族联军当中有好几个将领不管政治还是军事地位都比他拜塔夫只高不低。

假如未来中亚战争结束,中亚民族联军分解归入各国人民军,他们科克切塔夫起义的功臣势力势必会进一步摊薄。那可是直接归入中亚战区司令部指挥的,那支军队现在得到阿中方面的全力援助,装备至少有阿拉斯加军队一半的水平,其训练也是直接接受阿中方面派出的军官教导团指导。可想而知,这支军队不管理论、实战哪方面的力量都会强于他们。

有危机是好事,正是对未来的担忧,让拜塔夫下定了决心,要把乌兹别克人民军带成一支虎狼之师,当然也要凭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所以马尔吉兰之战一结束,他就主动向中国第八方面军,他的临时上级李济深提出了将乌兹别克人民军临时编成一个集团军,做为战略性主力兵团用于正面作战,想要以此积攒更多战功。

同时在战争一结束后,又向中亚民族独立联合阵线主席团及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府发报,想要哈桑诺夫和谢尔绍夫两人前来视察,以壮军威。

虽然向李济深提出的要求暂时还没有回复,听说还在等待战区司令严石大将的回复,但参谋的话让他心里一喜。

哈桑诺和谢尔绍夫会来,表明他至少已经达到一半的目的。在马尔吉兰的努力没有白费。

“传我命令,一、二、三师立即将战线前推,一定要在一个小时内在马尔吉兰西城外三十公里处构筑好稳固的防线,保证苏军无法发起反攻,威胁到马尔吉兰的安全。”

“命令四师立即组织马尔吉兰的安保工作,清理每一个角落,确保不会有苏军残余分子捣乱。”

“命令暂编五、六、七师向南城推进,稳固南面防线,确保费尔干纳的苏军不会威胁到马尔吉兰的安全。”

目前马尔吉兰的乌兹别克人民军一共就编成七个师,每师大约只有万人,前四个师是他以科克切塔夫起义部队为骨干组建的,后面三个师因为是刚刚收拢的原马尔吉兰起义苏军,所以只是暂编,但这些人的战斗力是不用怀疑的,绝不比他原来的部队弱,差的只是装备罢了,而且经过这次起义,他们的忠诚也不用多做怀疑,即便其中可能有潜伏的苏军特工,但只要他们不在城内,就不怕闹出什么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