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页

张准若有所思地说道:“沈姑娘何以如此自信?”

沈凌菲自信地说道:“我不搞零售,我直接卖给新安的韩家。”

郭明泰悚然动容,缓缓地说道:“你说的这个韩家,可是韩铭华?”

沈凌菲点头说道:“没错,正是韩铭华。”

黄四郎沉吟片刻,慢慢地说道:“如此说来,倒是可以一试。”

沈凌菲向张准简单了介绍了这个韩铭华。

说起来,韩铭华应该算是徽商的中坚人物之一。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依靠典当行业起家的。很多的新安商人(即徽商),都是依靠典当业起家的。在发家以后,再转行其他的生意。韩铭华发家以后,转行做的生意,正是盐业。尽管目前规模还不如扬州的八大盐商,却也相差无几。韩铭华最大的问题,就是起步太晚。即使发展的速度很快,想要赶超别的盐商,也不容易。

徽商的核心,其实是儒商。新安商人在做生意的同时,还不断的开办私塾,宴请名师,培养自己的家族子弟,读书考科举,出人头地。家乡如果有善于读书的寒门弟子,他们也会尽量的资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甚至,徽商在外面做生意的时候,如果发现那些有读书潜力,却没有钱上学的儿童,他们也会拿出银钱,资助其完成学业。

久而久之,那些被他们资助的孩子,逐渐的进入官场,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对于当初的滴水之恩,他们当然会涌泉相报。因此,只要是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肯定会为徽商大开方便之门。同时,对于那些有上进潜力的官员,徽商也会大力赞助,帮助其爬升高位。你来我往,慢慢的就形成了严密的官商结合的制度。

但是,扬州的主要盐商,实力的确非常的雄厚,背景也是相当吓人的。他们的垄断,不是别人可以轻易打破的。以前,曾经有新安商人试图挑战扬州的盐商,结果,大败而归。不过,随着徽商培养出来的官员,逐渐的走到高层,他们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挑战扬州盐商的实力。

比如说,新安的韩家,就是逐渐崛起的典型。韩铭华的族兄,乃是苏州府的知府。苏州织造天下闻名,富甲天下,韩家的人,能够爬到知府的位置上,比南京的那些什么礼部尚书之类的,还要更加的有难度。这样一个知府,就算规规矩矩,遵章守法,一年下来,收入也不会少于十万两银子。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第210章 你知道罂粟吗?

在真正的历史上,后世经常提到的明末清初扬州八大盐商,过半都是徽商。新安商人,遍布天下,乃是闻名海外,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在崇祯七年,徽商还无法在扬州独领鳌头。他们需要一个机会,一个上位的机会。他们在耐心的等待着一个机会。

现在,陕北和甘肃的精盐、青盐都被起义军隔绝。只有部分的青盐,通过四川转运。但是,即使是四川这条路,也是不安全的。因为,张献忠就很喜欢在四川活动。每次官兵势大,张献忠就会向四川转进。时不时的战乱,使得运到江南的精盐、青盐数量,大大的减少。要是在这个时候,韩家能够取得相当数量的精盐,无疑会在和八大盐商的斗法中,取得上风。

张准皱眉说道:“万一韩家将你吃了呢?”

沈凌菲自信地说道:“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