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页

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闹,最后周秋萍开出的支票达到了50亿卢布。

她简直成了整个造船厂的英雄,谁看到她都对她微笑,认为她是值得信赖的客户。

周秋萍却不敢放松,一再叮嘱造船厂的船长:“你们尽快购买原材料,我怕后面涨价,会耽误我订单的工期。”

好不容易得到了对方的保证,她都不敢葛优躺,而是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站。

黑海造船厂够有名吧,但实际上在舒维埃时期,它只是第五大造船厂。前面还排着4位呢。

周老板要一家家地跑下去,尽可能消耗掉手上的卢布。

除了造船厂之外,飞机厂她也跑,绝对是扫货模式。

朱莉跟着老板东奔西跑,愈发觉得:“我觉得跟大陆的工厂挺像的,尤其是思维模式。”

她知道老板的光辉事迹。

当初在江州时,老板和另一位华人富商争抢闹市区的旺铺门面。

对方轻松搞定了餐饮公司的老总,这事儿都已经板上钉钉了,老板愣是从饭店职工入手,让大家自发组织起来跟公司对抗,愣是逼着主管单位餐饮公司不得不退让,把饭店租给了自己老板。

现在,她的举动好像有异曲同工之处。

周秋萍笑了笑:“这很正常,大家的利益点不一样。工厂的管理者对上负责,上级决定了他能否升迁是否能坐稳这个位置,他着重考虑的当然是上面的想法。上级希望他们创汇,所以工厂坚持让我们拿美金出来。而工人不一样,工人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自己能不能吃上饭。美不美金没那么重要,他们能拿在手上生活的是卢布。毕竟他们自己都不关心自己的话,谁会管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