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余颖觉得这倒是一个机会。
事实上,地方势力对上皇权的时候,更多是一种妥协。
但那些桀骜不驯的人,心里只怕是有不少意见,所以想要看到皇家笑话的,真心不少。
而且余颖知道,不管是到了哪个时代,文化娱乐活动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说,有唱戏的,也有说书的。
不错啊,这是个机会。
看过N多网文的她,自然知道舆论的力量。
只是战王府在京城里的名声太臭,就是想要洗白,也要非不少劲,甚至说不定效果不好。
可以说,也许花了十分的力气,也只能让别人半信半疑。
然后大长公主府和皇帝一发话,就前功尽弃。
那么怎么才能洗白战王府的名声?
事实上,对于在京城洗白战王府的名声,余颖是不怎么认为能成功。
毕竟在这个京城里,皇权占据了上风。
只怕在洗白的时候,不能在京城,而是在别的地方,尤其是那种地方势力厉害的地方。
最终,余颖决定该怎么洗白战王一脉的声誉。
其实干脆把战王一脉和驸马的之间的关系,采用虚虚实实的手法,适当的夸张和幻想,以及适量的狗血,写出来那种章回体小说。
这种小说写好之后,就是可以让人改编成说书的,在各地的茶馆,饭馆,让人四处宣扬,然后口口相传。
这样子,就让战王府的名声在外面洗白。
用地方包围中央的方式,一点点洗白。
当然余颖觉得,还要改编成那种一个个折子的戏本。
要是戏排得好,甚至陆家皇朝倒台,这一部戏剧也会流传于世。
事实上,这部剧的确是流传了很久,久演而不衰。
这一点,余颖就不知道了。
因为作为原著者,到底是谁?
在历史上没有正史谈到。
有很多说法在民间流传,当然有一个说法,这是一个女子所写。
最终在那本章回体小说的作者,只留下一个笔名,就没有再出现。
直到很久之后,在一个杨姓人家里,在整理祖产的时候,找出一本手抄本的《鸳鸯卒》。
这本手抄书上,没有什么签名,但抄写者写得一手好书法。
甚至,有个收藏家想要高价收购。
对于别人的收购,杨家拒绝,只允许专家来检查,最后被确认是《鸳鸯卒》作者的手写稿。
于是,一下子轰动一时。
因为大家都在怀疑是谁写的时候,竟然冒出这一本,让大家有了更多猜测。
很多书法家都看过这位手抄本后,判断这位作者应该是女性,因为这个手抄本的字体颇为秀丽。
偏偏这部剧里那个倒霉催一家人的原型,好像就是姓杨。
难道真的是那位年仅十多岁的文郡主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