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马拉着车在桥上来回跑了两圈,结实的桥身晃都没晃一下。赢得乡民们阵阵欢呼。

接下来就要过人了。

孙保正请赵惟谨第一个走,赵惟谨婉拒了,最终踏出第一脚的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婆婆。

孙婆子扶着老人家一步步走过清水桥,笑得脸上开出一朵花,扬声道:“我也跟着沾了一回光!”

大伙跟着一通笑。

鞭炮声再次响起来,赵惟谨扬手揭下石碑上的绸布,遒劲的碑文映入眼帘。

大致写着何年何月何人,因何事建了这座桥,后面缀着几句祈愿家乡富足、国泰民安之类的话。背面刻着每一个参与建桥的兵士和百姓的名字。

赵惟谨弱化了自己的功劳,突出了兵士和村民们的努力。

听到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刚刚还热闹非凡的人群不由安静下来。

一张张黑瘦的脸上或兴奋,或羞涩,或感慨,总觉得生活多了不同的意味,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了。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林大郎长了脸,念碑文的正是他。

二房赵氏又要拿下巴看人了。

此刻,她正站在林悠然母女旁边,瞧了眼许氏,冷嘲热讽道:“这桥修好了,大嫂的清闲日子怕是也要到头了。”

许氏向来脾气软,若是以往被赵氏讽刺两句也就忍了。只是,如今有了女儿做后盾,她不再像从前那般忍气吞声。

许氏笑笑,不软不硬地回道:“说清闲也不清闲,吖吖整日在食肆忙碌,我帮不上手,只能在家做做豆腐,好歹能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