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0页

博士淳于越;

丞相李斯;

秦王嬴政。

这是涉及焚书的四个主要人物。

具体到坑儒的话,那还要加上方士侯生和卢生。

不过剧情安排自然是要先拍焚书,再拍“坑儒”。

焚书的前因后果其实很简单:

秦始皇嬴政登基后,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大的争辩,就在于要不要继续沿用分封制。

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大秦的朝堂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当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主张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

而当时身份王绾下属的李斯坚决反对,李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直接和自己的顶头上司站到了对立面,而且直接站到了秦国宗室的对立面,甚至站到了嬴政一众皇子的对立面。

这才是李斯的果决和魄力。

千年以来,被恶意抨击的并不是只有嬴政,李斯的才华和能力显然也被人低估了很多。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别人,毕竟李斯最后倒向了胡亥,洗不动。

不过《大秦帝国之一统》里拍不到那时候,所以李斯在《大秦帝国之一统》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干才。

秦始皇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这是焚书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