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
“杨杨,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时光慢递三定律吗?”赵博文目光落在白杨身上,后者一愣,点点头。
“记得。”
“时间慢递三定律,总结起来,究其根本,就是要削弱目的性,对吧?把目的性极大削弱,就能骗过大过滤器。”赵博文解释,“但这种说法太模糊,只有参考价值,没有实际用处,所以那天回去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希望找到一种数学方法能描述这种机制,后来我去拜访了一些老朋友,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得出来一个模型,一个公式,模型很复杂,是上海交大的超算帮忙构建的,在模型里有三个最重要的参数,一个是关联性,一个是时间距离,一个是空间距离,如果我们把它画成一个简单的坐标系……”
赵博文直起身子,拿起茶几上的笔,在一张草稿纸上画下直角坐标系,横轴是l,代表空间距离,纵轴是t,代表时间距离,与原点的距离代表关联性。
“我们模拟构建了很多很多场景,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学习,方法很简单粗暴,但是很有效,ai的判断速度比人脑快很多。”
赵博文开始在坐标系上打点,然后把草稿纸扶正给周围人看,他在坐标系的第一象限里均匀打了密密麻麻的小点。
“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场景,一次事件,一次实验,它们是离散的,互相之间没有关系。”
“我们把它们全部输入模型进行运算,进行第一次筛选,这次筛选的标准是时光慢递能否通过大过滤器,第一次筛选的结果是这样的。”
赵博文在坐标系内画了一条对角线,从纵轴的高点划向横轴的远点。
“这条线以下的部分全部失败,它们与原点的关联性过强,目的性太强,会被过滤器捕捉到,只有这条线以上的部分,距离原点足够远,才能逃离过滤器。”
“距离原点越远的事件,与原点的关联性越低,关联性越低,目的性也就越低。”赵博文解释,“这符合我们人类的直觉对吧?离你越远的东西,与你发生关联的可能性就越低,银河系边缘一颗超新星爆发,与此刻在座的诸位不会有任何关系。”
“所以这个问题的最优解是原点对角的那个点?”白杨问,“那个点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最远的,那么它的目的性是最弱的。”
“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筛选。”
赵博文摆摆手,再次在坐标系上画了一条线,与第一条线非常接近,互相平行。
“这次筛选的目标是时光慢递寄出后能否收回,注意第二条线,高于这条线以上的部分,虽然可以逃过大过滤器,但都由于关联性太弱,会遗失在茫茫世界里,永远都找不回来。”赵博文解释,一边在两条线之间的部分用笔涂上阴影,“最终结果是两条直线之间一个非常非常狭窄的区间,低于下限会被过滤器发现,高于上限会遗失散落,表现在数学上,就是两个阈值,一个是1256748931,一个是1256748932,它们只在小数点后第九位有区别,只有在它们之间才有成功的最大概率。”
白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