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曹丕欣喜,上歌舞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2370 字 3个月前

“为何?”

曹丕问。

司马懿就说道:“陛下,敌人在南阳拥有就近补充粮草的能力,如果出兵南阳的话,他们骑兵众多,想劫粮几乎不太可能,双方兵马人数相差不多,几乎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因而直接从河南进兵阻力冲冲,徒劳耗损国力,反而变成我们去进攻,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唯有淮南和关中是敌人在长途跋涉,现在他们已经在长安和合肥之地开始屯田,如果让他们把长安与合肥的土地耕作起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以逸待劳的优势。”

“到时候沈晨和关羽可以依托关中和淮南作为粮草供养之地,对并州以及汝南、广陵一带进行袭扰,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处于不利的情况。”

“所以河南方向可以先不急着进攻,但关中和淮南必须夺回来,再不济也要破坏他们的屯田,防止他们就地取粮。”

“而且现在沈晨和关羽都回了襄阳,前线无主将,正是能进取的好时候。到时候南方得到我们正在进攻东西两边的消息,肯定会遣援军去救,他们的兵马被调动,南阳的防御力量就可能会少很多。”

“届时我们就可以依靠骑兵多的优势,驰骋在南阳大地上,骚扰南阳的耕作,令南方的粮食产出受到影响。如此步步削弱他们,将来才能够真正一举将南方扫平。”

说到最后,司马懿脸色已经是非常严肃。

汉魏南北对峙,在国力上双方俨然属于半斤八两的情况。兵力相差不大,体量也差不多,已经很难再一战而定胜负。

就好像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可秦国也是惨胜,大战结束后秦国也吞并不了赵国。

更何况现在双方还处于对峙期。

所以在策略上,曹魏就应该选择更好的策略,来消耗敌人的国力,从而占据战略主动权。

原本河南僵持,关中淮南利用千里没有人烟的情况,让汉军变成劳师远征,他们以逸待劳,是完全正确的战略,只要能够防守下来,再等刘备一死,对方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说不准真有大军南下,犁庭扫穴的机会。

可惜架不住沈晨和关羽太猛,居然在一年内把长安与合肥打下来,导致他们失去了战略主动权,那么在整体战略上,司马懿就要考虑再交战是否能够获得胜利了。

答案显然是不太可能。

因而战略就要重新做出部署,司马懿认为在失去了关中和淮南之后,再想进攻不太可能,最好是双方罢兵休战,坐等时机。

但刘备死的这个关口什么事都不做,那就太被动了一些,何况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军经略关中和淮南。

因此司马懿觉得中路罢兵休战,东西两线还是继续作战,恰好这个时候沈晨和关羽又因刘备之死,从前线离开,回了襄阳,没有了主心骨,汉军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要是能趁着现在兵贵神速,立即把关中和淮南夺回来,那么他们就能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即便没夺回来也无妨。

襄阳那边得到消息,肯定会重新派沈晨和关羽带援兵分头去救,这样中路的南阳地区防御力就薄弱了,或许那个时候他们也可以利用北方曹魏朝廷多骑兵的优势,对南阳地区采取一定的骚扰。

所以总结来说,司马懿是想一箭双雕,在不能利用刘备死,南方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吞并南方,那么至少也得占点便宜,把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

这样也好过他们现在陷入的不利局面。

曹丕听了司马懿的话,思索了一会儿,转头看向陈群道:“长文,你以为呢?”

陈群想了想,说道:“臣以为仲达之言并无不妥,若是诸葛亮平南中之前还好,平南中之后,纵使刘备新死,南方的大体局势还是很难立即出现动荡。”

“不是有孙权吗?”

曹丕不解道:“我们已经与孙权取得了联系,江东也有很多世家大族愿意出兵,只要有个数万兵马,配合曹休,朕能否先得江东?”

司马懿回答道:“恐怕困难,孙权确实是我们的一着后手,但他自己也有想回到江东的小心思,即便是他顺利在后方起事,重新夺回了江东,也不会立即出兵淮南与我们夹击关羽,只会坐山观虎斗,等我们分出结果。因而孙权只可借势让江东后方出现乱子,而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错。”

陈群也说道:“何况孙权人还在襄阳,虽说刘备新死,若我们出兵,也许他可以趁乱逃出去。但以刘备现在在江东的威望,就算他回到江东,百姓也不一定会跟着他作乱,因而臣以为,如仲达所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孙权身上。”

“听说江东百姓对刘备无不感恩戴德,唯有江东世家对刘备恨之入骨。这样看的话,江东的起事兵力最多也就世家那几万人,而且山越人可是一直对刘备表示臣服的。”

“是啊,这样想那孙权肯定是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想借他的手,让南方更乱,或许是不太可能了。”

“不过如果能利用他先把淮南夺下来,再威逼江东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