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学文,可心底好像还是有一丝丝不甘,但他又不愿意学理,好像选择了理科,就是向他粗暴的父亲妥协了。

他这些犹豫其实很没有必要,王爸爸根本没给他选择的机会。

他听人说,文科都是理科学不好的孩子才选,理科学不好就是因为笨。

他儿子哪怕不是天才了,也不能去读文科,他直接就做了决定,读理。

“这可能是我唯一感激他的事,感谢他的选择,让我遇到了李老师。”王不凡提起李老师的时候,眼底不自觉就带上了笑。

李老师曾经是个数学家,可这个行业并不像医生或者律师一样越老越吃香,很多优秀卓越的成果,都是数学家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做出的。

当人老去,思维会开始变慢,不可避免的影响他们的研究。

当发现自己的研究进度开始长时间停滞不前,李老师婉拒了研究单位的挽留,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高中老师。

因为时代原因,他开始从事数学研究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这是他一个遗憾,便想培养几个有天赋的孩子,为数学这一领域输送一些新鲜血液。

王不凡是他发现的沧海遗珠,哪怕他沉寂多年,可他在数学方面出色的天赋,依旧让李老师发现了这个差点儿被扼杀的天才。

李老师惊喜不已,但他是个成熟的成年人,他经历过很多事,王不凡的状态显然不太对劲。

他没有急着去找他,也没有逼着王不凡学数学,他慢慢观察他,靠近他,却也不逼问他遭遇了什么。

他偶尔会拿一些有意思的数学题给王不凡解,经常鼓励他,请他帮忙做一些小事,做完后借口感谢给他一些报酬,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可能只是一颗苹果,一袋糖,一瓶牛奶。

当他们渐渐熟悉起来,王不凡终于愿意同他交流后,李老师就经常找他聊天,说自己曾经的经历,研究中的一些乌龙,依旧在从事数学研究的老伙伴等等。

他也讲生活中的趣事,他跟王不凡说他家门口卖水果的摊贩喊:“橘子两块钱三斤三块钱四斤四块钱五斤”,大家都买四块钱五斤的,他也跟着买,回头才发现不对劲,数学白学了,没脸说自己是数学家。

王不凡听得入神,转念一想,被逗笑了。

王不凡从没接触过这样的人,像父亲像老师也像朋友,他越来越喜欢跟李老师相处,李老师给他出的数学题,他也不再排斥,只一心想早点解出来,好听见李老师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