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页

圣光[校对版] 通吃道人 1170 字 2022-11-08

培训前要做体检,筛除不合适上生产线的。‘圣光’算是对得起这些娃娃了。若是让他们待在家乡,一辈子都没出息,说不定还得进监狱。”

干部摆了几张竹椅,拉青年工人坐一圈。女记者抓着话筒一个个的问,摄像师就在旁边拍。

开头十分钟,大家的话都不多,基本一问一答。聊了半个小时,女记者总算让这些年轻人能主动开口了。

当问及愿不愿意出来打工,青年工人都纷纷点头。有个彝族小伙谈到乡干部找上门,说有工作能月收入至少两百,他爸妈都没问到底干什么,就把他给推了出来。

“不出来不行的,村里太穷了,只能种玉米土豆,吃大米全靠救济。过去连土豆都没得吃,更苦。”

彝族小伙的普通话不好,很多词不会说。但女记者听着听着,却能感受到因为贫穷封闭带来的苦难。

“村里没有公路,去镇里只能坐马车。运点山货出去卖,回来别说人了,连马都累的打瘸。我出村了才第一次看见汽车,第一次穿的干干净净,看什么都觉着特别好。”

年轻人说起现在的状况,无不咧嘴大笑,深感满意。

待在城市的居民很难想到,偏远地区还有人距离现代文明如此遥远。他们没有电,没有路,甚至连水都缺,一年忙到头,手里挣不到几个钱。

越是穷,越是摆脱不了困苦的命运。他们存不住钱,无法给后代提供良好教育,也享受不了医疗保障,仅有的收入只能糊口,没有技能到外界生存。

若是没有外力帮助,贫困将永远维持。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这城里这么好,吃穿都不愁。我现在就想多挣点钱,把我爸妈接出来。”彝族小伙说着既眼泪婆娑,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其他青年工人也有类似经历。跟城市的年轻人相比,他们文化素质低,但吃苦肯干,任劳任怨,进了城就再也不想回去,留下的意愿极强。

“村里的人怎么办?”女记者又问道。

年轻人就不知道了。

旁边的干部插进来回答,“修路,修学校,扩建县市,把人从偏远地方搬出来。年初‘圣光’的总裁说要来云南投资,他现在就把卖vcd赚的钱通通拿出来继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