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高处架起高音喇叭,向城内公开播放劝降广播。又或是利用已向海汉军投降的明军人员,让他们回到城内的大明控制区,秘密进行劝降,并论功行赏。
当然了,不管是高音喇叭还是投降人员,能立刻投入使用的数量都是极其有限的,劝降终究很难作为主要的清剿手段,还是得依靠海汉军的武力来控制局势。
相应的措施很快便开始实施,海汉军在已经占领的四处城门设立了受降点,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明军,都可根据各种宣传手段的指点,自行前往该地区投降。
民众会在验证身份后得到疏散出城暂避战乱的机会,而投降的明军或官员则是会被作为战俘暂时收押,待南昌之战结束后再另行处理。
无论是哪一种身份,只要投降至少都能够保全性命,不至于稀里糊涂地死于战乱。这对于已经深陷战争泥沼中的一方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诱惑。
果然随着宣传手段的铺开,城内不断有人前往海汉设置的受降点自愿归降。
有不少明军和官府人员甚至特意换了便装,伪装成普通民众尝试蒙混过关。
由于当下验证身份的手段十分有限,且受降点需要快速疏散人流,因而也免不了会让一些人得逞。
仅仅半日工夫,四处城门的受降点便已接纳了数千人。其中当然不乏浑水摸鱼侥幸混出去的,但也有不少根本没来得及更换身份的明军。
海汉军从这些投降明军中筛选出了一些军官,然后对其询问城内的布防状况,倒也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
南昌城中明军兵力看似残存不少,但短板也很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江西各州府撤回来的残兵败将,失去建制者不在少数。目前城中的指挥体系,无法做到对所有这些明军都如臂指使,很多人的战斗意志在城门失守之后便已瓦解,只是有些人还没下定决心放弃抵抗而已。
当然也有一些意志坚定的死硬派,这些人多半是由各级官员的家丁和私军组成,兵力不多但装备精良,个人军事素质出众,所以也能控制住一部分明军,继续在城内实施抵抗。
城内守军显然意识到死守不是办法,而相对比较容易脱身的城南和城东方向就成为突围的选择。在海汉军攻入城中不久,守军便已组织了几次反向突围,试图逃离南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