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驻军与九江同步行动,同样也是兵分两路。不过赣州所能调动的兵力要远多于九江,所以这两路人马的目的地并不是同一处。
游志远所率的陆二师从赣州府城向西突袭,目标是毗邻广东南雄府的南安府,而许开元所率的陆三师,则是向北攻打与福建邵武府接壤的建昌府。
这样他们在当地行动期间,可以更容易得到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后勤支援,无需担心战线拖得太长而导致出现补给问题。
从行动规模而言,同时攻打两个目标的南路军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而且主动拉长战线,这也是料定了江西守军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抵抗。
此时南昌城内的三司衙门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各地发来的求援公函如雪片一般,完全分不清哪些地方是真发现了海汉军的动向,哪些地方只是故意叫苦,以防被三司衙门抽调本地的武装力量和钱粮物资。
三司衙门此时也是左右为难,辖区内的驻军兵力本就有限,抵抗海汉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的攻势已十分吃力,而朝廷答应的外省援军却迟迟未见踪影,还在近日连下数道圣旨,要求江西死守待援。
至于所有人翘首期盼的停战谈判,如今更是连半点消息都没有。据说杭州的使馆因为主官病倒而停摆,接任的官员还在京师赶往杭州的路上,能否与海汉执委会开启谈判也仍是未知数。
舆论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利消息,从官场到民间,对于这一轮交战的前景都是十分悲观。
但形势再怎么不利,身为朝廷命官,各地官员也不能擅离职守,只能祈祷自己的辖区不会被卷入战火。
不过民间不会受此限制,选择逃离才是明智之举。所以接近战线的各处地区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难民潮,其中自然也不乏地方上颇有影响力的士绅人物。
但与几年前那次大规模战事有所不同的是,逃难民众所选择的方向有了显着变化,并不全是逃往大明后方腹地躲避战乱,有相当多的人却选择了逃向海汉的控制区。
原因无他,大明与海汉如今孰强孰弱,正常人大多能够分辨清楚,大明被逐渐蚕食的趋势难以逆转,即便逃往后方暂享安宁,日后也有可能还是会被下一轮的战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