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页

一夜过后,墨家行会血流成河,巨子元宗重新掌控了墨家行会。左小右并没有把所有墨家行会的人杀掉,毕竟其中有些人并不是严平的死忠派,所以在杀到一定程度之后,左小右就停了手,然后元宗登场,在现场许以名利之后,那些严平的死忠派被扒了出来。

杀掉这些死忠派之后,原本有一百多人的墨家行会还剩下三十多人,可谓死伤惨重。不过能将墨家行会重新掌控在手中,什么都值了。

虽说墨家行会死了不少人,但这个时代本就是人吃人的时代,死几个人根本不是大事,第二天官府见了,随意问了几句话之后,就不管不顾了。同宗的利益之争罢了,只要不是滥杀无辜,官府懒得去管。

得到了元宗和整个墨家行会之后,左小右总算可以把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付诸行动了。墨家可都是一帮科技人才,在这个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虽然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但却能够凭着手里的技艺过得不错,只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很多墨家的技艺无法记录流传下去,左小右既然来了这个世界,自然不能让墨家的技术失传。

于是这段时间左小右又在家里搞起了实验,造纸术在现代已经不是什么隐藏的秘密了,左小右在横店十几年,遇到过不少能人,其中就有会造纸术的。不过这位造纸的老兄造的是黄纸和红纸,对,就是纸钱和春联的材料,当然也会造白纸,有一年快过年了,左小右没多少活,就去他们家帮着卖纸钱和春联,顺便也学了造纸的技术。

在现代的时候学了也用不上,但在这个时代,造纸术可是神术,人类的智慧结晶都是在有了纸张之后才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前的竹简、树叶、泥板啥的要么太笨重,要么难以保存,要么容易破碎,很难传承下去,只有在汉朝的蔡伦造纸之后,古人的智慧才得以大范围流传。

左小右这次,就要做一次圣人。

第十一章 三年蛰伏成圣人

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收集和处理,就是将植物原料按照需要进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却需要茎秆),并将收集到的原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切碎、晾晒等;第二是纤维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碱性物质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纤维原料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三是磨(打浆),就是用臼捣的方法进一步的使其分散为纤维,并使纤维产生一定的分丝纤帚化,而成为可用纸浆;第四是抄纸,就是把纸浆掺水使其成为一定浓度的悬浮液,然后用抄纸器(竹帘等)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均匀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幅;第五是压榨就是把抄好的湿纸幅叠放在一起,采用负重压榨的方法脱去湿纸幅中的水分。第六是干燥,就是把湿纸幅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东汉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斩竹漂塘:斩竹嫩竹,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