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事实,残酷的事实。
哀痛,哀痛,除了哀痛,就只剩下哀痛了。
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粉碎了□□。
转眼就到了一九七七年,乔娇娇拿着吕静乔章寄来的信正看着呢,二嫂赵来娣叹着气走进来了。
乔娇娇看她:“二嫂,你这是怎么了?”
赵来娣有些无语的说:“刚才去了趟老屋,晓晓妈有事儿找。”
“什么事儿啊让你这么发愁?”
“能有什么事儿,不就是问我能不能联系上荀宁爸爸,你也知道,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平反了,她这不就是惦记上了吗。”
“咱们家和荀宁父亲那边可以说是根本不认识,大伯母也没来什么音信,咱们怎么去联系荀宁父亲呀?淑华阿姨找荀宁父亲是有什么事儿?”
“谁知道呢,我也是这么说的,荀宁爸爸和爷爷又不是在一个地方,大伯母联系的一直也是荀宁爷爷。现在荀宁爷爷都走了好几年了,这不管他以前是不是有权有势,人都没了,自然是人走茶凉。至于荀宁爸爸,看她王淑华这些年怎么对荀宁的,人家当爹的就是心再宽,也未必不会计较。她那些打算呀,我觉得难。”
乔娇娇好奇:“二嫂,你的意思是你猜出淑华阿姨的打算了?”
“这还用猜,她虽没说,但她这个人,不管干什么事儿都是为了那个闺女。你应该也知道,七一年秋天,荀晓晓荀宁一个去了兵团,一个去插队了。这兵团,要和插队比,肯定是强点儿,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其实如果我是晓晓妈,我宁可让她去插队。”
“为什么呀?”
“为什么,傻呀你,自然是为了偷懒了,孩子去插队,那是挣工分,去了干的活儿少,最多也就是挣的工分少点儿,顶多被当地老乡念叨念叨这孩子懒骨头。
难不成老乡还会逼着你压着你去干活儿?不可能。她家里也是有钱的,每个月寄过去粮票寄过去钱,这日子能难过到哪里去?
要是再给大队那些干部塞点儿红包,给你安排个轻松的活儿,那不就是去了混日子就行了。吃不了多少苦。”
说着赵来娣嗤笑:“反而是去建设兵团,这才是正儿八经会吃苦的。那可和插队不一样,你按时按点儿的,该种地就得去种地,该吃饭就得去吃饭。
你偷个懒试试?去建设兵团也就比当兵轻松点儿。晓晓妈真是糊涂,建设兵团发的那些钱他们家缺吗?不缺。但兵团那苦可是她闺女受不了的。”
乔娇娇这么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是啊,去兵团那就是和当兵一样了,但去插队,管着的最多就是当地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大部分地方的老乡还是淳朴的。如果想偷懒,肯定还是插队偷懒比较容易。”
“晓晓妈估计还是担心荀晓晓脑子不好,挺漂亮一闺女。如果去插队了,和个知青处对象还好说,万一和本地人处对象,那晓晓妈肯定是不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