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道:“是啊,现在抽。”
“叮!恭喜你获得锦襕袈裟一件!”
方正一听,噌的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叫道:“啥?啥玩意?!”
“形象!注意点形象!你现在是高僧!”系统道。
方正咧咧嘴,原地乱蹦跶着道:“系统兄,这是能安静下来的时候么?再说了四周也没个人,还装个啥啊?你告诉我,我刚刚是不是抽到锦襕袈裟了?就是唐三藏穿的那个,是不是?”
方正想不激动都不行,锦襕袈裟啊!那可是唐僧西天取经见佛祖的时候穿的!那是什么东西?那可是至宝啊!
“是。”系统见这家伙没救了,只好回答道。
“哈哈哈……谢谢系统兄,哈哈……贫僧终于有袈裟了!不容易啊。”方正都快哭了。
作为和尚,袈裟的意义可不是僧衣那么简单,它不是为了取暖而穿,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物件。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因此,袈裟对于僧人来讲,那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多的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是正宗出家人的标志!本书开篇的时候就说过,佛家有三衣,即五衣、七衣和大衣。
三衣各有不同,“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而这锦襕袈裟,乃是唐三藏面见一国帝王,面见如来佛祖的时候穿的,所以算是大衣。
而大衣又分九品,分别是下下品,下中品,下上拼;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没个品级之间,都有着严格的样式区分,而且这袈裟也不是乱穿的,没有那个功德,乱穿品级便是罪孽,不但没有好处,还徒增业力。